(以前写的_)
建筑玻璃在应用中,常会提到反射率,透过率,遮阳,得热,总透过率,辐射率,半球辐射率...等等。对于许多外行的业主来说,是不容易辨别孰优孰劣的。而市场上一些不良商家或业务员在面对懵懂的客户时,也常常端着捣糨糊的心态:客户说高了,他回头“改”低了,又拿回来。而很多客户又缺少验证的经验。
反射率包括可见光反射率,太阳能反射率,红外线反射率,紫外线反射率。但行业中常说的是可见光反射率(Visible Light Reflectance),更准确说是玻璃“可见光室外反射率”(后面再说室内反射率),口头上一般简化为“反射率”。而太阳能反射率(Solar Reflectance)是针对波长300nm到2500nm之间整个波长的反射率,其中包含了紫外(300-380),可见光(380-780)及近红外线(780-2500)。太能能的反射率,透过率及吸收率是没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就像是大学录取制度取消了一本二本,所有大学都不分重点大学与普通大学,就无法为国家筛选优秀的人才了。
可见光反射率(以下都表示为反射率)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检测中采用的标准光源,设定检测光谱为(波长300-2500nm),且检测角度为90±10度,所以,当玻璃厂家标示某款玻璃的反射率为15%时,并不是指该款玻璃无论在白天、黑夜、正看和侧看都是15%,这个15%只是一个标签而已。这里我们有时容易把反射率与反射量弄混淆了。尤其是用在室内的特殊应用的玻璃,这两个概念就很明显了,比如审讯室,医院特殊病房的观察室所用的单向透视玻璃,其实和普通镀膜工艺一样,只是室内反射率与室外反射率差值较大,并有朝向要求,反射率大的一面朝向被观察侧(亮室),反射率小的一面朝向观察侧(暗室)。而暗室侧,灯光照度小,反射量也小,自然透过量较多,很容易观察到亮室;亮室侧,灯光照度高,反射也高,反射量就很大,被观察者看到的就只是一面“镜子”。
室内反射与室外反射,有时候客户拿到一款玻璃的配置时,一看参数,会很惊讶问为什么室内反射那么高,比如室外反射15%,室内却30%。这里又涉及到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反射量”的概念。想想我们的手机,在夜间亮度全开时是多么刺眼啊,但白天拿到室外时,却变得很普通,甚至中午阳光下都看不清了。在室内,光线一般较弱,玻璃即使反射率很高,其的反射量也很小,透过量却很大,所以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白天的视野。倒是室内反射太高有可能会影响到某些高层建筑观赏城市夜景的效果。
关于反射色差,通俗的讲,就是一面建筑立面上所有同规格的镀膜玻璃,不能出现颜色不一致的玻璃,比如像这根玉米。
对于个人而言,有的人对颜色敏感,有的人对颜色不敏感。但都有一个下限,国家标准规定ΔE≤2.5,也就是说低于这个下限之后,大部分人是很难再分辨出了,所以也不是越低越好,厂商要费很大的成本去改善一个用户看不见也感受不到的好处,是无意义的。当然,越低说明了玻璃厂家设备的先进性,工艺的严谨性,以及原料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这个ΔE正如我们前面说的,它检测玻璃90±10度时的一个值,也同样只是个标签或者象征性的门槛而已,现在许多大楼都出现了大角度色差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有的大楼正看是灰色或蓝色,侧看又是紫色或红色。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色差还是要低一点的好。
再来看我们平时所说的及GB规定的色差,准确的讲应该是“室外反射色差”,所以室内反射色差太大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您要想象一下喽,您站在室内时如何才能看到隔壁室内的玻璃是什么颜色呢。所以,控制这个参数也是是没意义的,因为看不见。但是也不能不管,毕竟代表了一家玻璃企业的品质与形象。也是要适当管管的。
从细的说,色差又分为板面内的色差,板面之间的色差,一定时期同规格之间的色差。板面内的色差代表着镀膜品质的问题,板面之间的色差代表着工艺与设备的稳定性,一定时期之间同规格之间的色差,说明了玻璃企业反省自查的频率喽。比如一个建成两三年的大楼,发生玻璃失效破碎,需要更换时,厂家更换的玻璃与三年前的玻璃有明显的不对劲儿。所以建议,玻璃在更换工艺,核心设备附件或者尤其是靶材时,厂商应对其品牌膜系进行抽检,并矫正偏离。
反射只是玻璃整体品质的一个方面,一款玻璃的好坏,不能仅从玻璃本身去判断,还要看玻璃厂家的实力,供货效率,售后保障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