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科技新闻恐怕要被“华为被ARM断供”刷屏了,继被高通和谷歌断供之后,今天再次爆出重磅消息: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已经中止与中国华为的业务往来,以遵守美国规定。
为什么说这是又一个重磅消息?恐怕要做个小小的科普,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说明:华为与苹果以及高通等芯片生产商一样,都使用ARM架构来设计智能手机处理器。华为的图形技术授权也是从ARM取得的。大白话就是,如果没有ARM的授权,华为自主研发的芯片“麒麟”也将陷入困境,至少目前是这样。
再来看看华为的回应,高通断供时,华为说“没有影响”,因为我们有自主研发的芯片麒麟;谷歌断供时,华为说“没有影响”,因为我们有自主研发的系统;现在ARM也断代了,华为还是说“没有影响”!但笔者认为,虽然,华为确实具备危机意识,有未雨绸缪的行动,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华为总裁任正非的回应体现了企业领导者的从容淡定,也体现了来自重视自主研发的自信。但是这次危机来得如此迅猛,围剿的“敌人”如此之多,恐怕也不是几句云淡风轻的“没有影响”就可以消除的。
从常识层面讲,华为的芯片“麒麟”虽然已经商用,但是其占华为自身产品的份额仍是少数,如果芯片已经很成熟了,没有理由每年还给高通送那么大的利润吧?抛开专业的芯片性能不谈,恐怕还有很多短期内无法取代的问题,例如用户的认知?软件的适配和优化?品牌口碑的积淀?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相同规格下,一个麒麟芯片的手机和一个高能芯片的手机摆在面前,消费者会为哪个买单?在国内或许还可以卖卖爱国情怀?但是别忘了,华为是一家面对全球的企业,在国外市场怎么办?软件的适配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占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软件厂商是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适配的,这就有可能造成某些软件在麒麟芯片的手机上体验不好,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又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一句话概括起来,并不是有“替代品”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准确的说,有“替代品”只是可以提供给市场多一个选择,而最终市场是否买单?还真是个未知数。更何况,现在连“麒麟”也面临着危机了,“麒麟”芯片是基于ARM的架构上研发的,现在釜底抽薪,连研发的地基都被抽走了,未来的升级怎么办?再自主研发一套架构?不是不行,笔者也相信华为有这个能力!但是时间呢?自主研发一套架构恐怕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市场可不等人。而且就算研发出来,仍然还要面临着市场接受认知,和其他软件适配优化的问题,这是何其浩大的工程?
在系统层面也同样如此,华为说最早会在秋季推出自主操作系统,但问题是,一个没有软件适配的操作系统,其使用体验会不会好?windows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来一堆的软件兼容性问题,更别说从一个操作系统换到另一个操作系统上,而这些软件的适配主动权并不掌握在华为手上,没有足够的产品市场份额,是无法提起软件商的适配动力的。
所以,笔者认为,华为所面临的危机恐怕要比表面上看到的,要严重得多。任正非的“没有影响”回应,除了军人惯有的从容淡定外,也带有不得不为的无奈。毕竟这些“封杀”有没有影响都已经成定局,输人不输阵,咱气势上不能弱。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真是为华为捏了一把汗,也衷心祝愿这个优秀的企业,能顶住这次的无妄之灾。加油!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