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相信科技、经济及其他文明的发展,应该都是朝着利人类自由的方向而进步的。无论是在于无形的言论自由、知识获取自由,还是表现在生活需求方面的就业自由、环境选择自由,再或是对自身财产、数据的支配自由和排他性,都是自由的进阶状态。
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所以“自由”这个词眼因为过于理想而不时遭到诟病。从我们近年来看到的科技进步,像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等,都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属于用户自身的数据开始展现它在一定的量能和不同维度分析积累下的价值,人们的认知差在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下逐渐缩小,分布式和中心化的对决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数据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心化存储和收益模式
在我们普遍的思维习惯里,我们会认为自身行为产生的价值,与内容生产数据所不同,是没有现实价值的。就像我们的生活垃圾,那些收垃圾的人能帮助我们收走它们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服务。我们在各类平台,比如外卖软件、打车软件、资讯网站或电商平台,留下的浏览记录、交易记录和喜好痕迹,都存储在平台的中心服务器里,这些数据是在这种技术架构下的产品或服务所必须的组件,但也为平台所利用,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拿这些数据去做什么,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或无能为力。
据小编了解,目前这些平台通常使用这些数据,除了业务的数据分析和服务改善所需,还常常与灰色地带有关。很显然,中国人对这种个人信息未经授权被售卖至盈利平台的事情已经从愤懑到见怪不怪了。另外,政府监管和大企业间的合作,也使得这个灰色地带增添了一笔合法却与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色彩。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公民的网络监管,就与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跨国大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讯、社交等信息被控制在行政的视野里。虽然中央对区块链抱着“暧昧”的态度,但它使用区块链本身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更多是用来部署一个社会信用计划,希望通过监管系统收集覆盖6亿甚至更多人的身份数据。
而“去中心化”对这些平台或部分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说,是一个禁区。所有的数据被设计存储在中心化服务器中,他们避免谈论去分布式存储带来的景象。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相对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它们对区块链的积极性远低于一些创业公司,腾讯和阿里很早就宣布“永不发币”,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游戏、社交等领域布局了一些项目,然而它们原有的商业模式却不允许它们有更多与自身业务根基无法共存的进展。这些业务根基,对百度来说是信息的二次分发,对阿里来说是买卖双方信息的匹配,对腾讯来说则是点对点信息的交流。然而,如果区块链获得了理想的发展,就不需要信息的二次分发和中心化的供求方匹配。
实际上,即使收废品的都会给你一定的费用回报,这种“收益回报模式”有效的维系了收废品这一小生态的可持续性。作为数据的获益方,也常常通过提供免费服务甚至补贴进行前期的获客,不过对于那些表面上看是提供产品和服务、实际通过数据获取更多或长期的利益的企业(如自标“数据分析公司”的阿里巴巴)来说,他们的收益远超用户因提供数据而造成的成本和损失。这些收益可能来自广告收入,可能是与其他机构合作的灰色收入,也可能是未来数据产业链中被称为“石油”、“黄金”的原材料。像今日头条,2017年通过数据运营,2017年的广告收入达到150亿,2018年的目标是500亿。阿里巴巴也通过这些数据进行未来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可想而知,这些数据在未来的潜力之大。
用户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而对用户来说,他们不仅饱受广告的骚扰,还有由于隐私数据被追踪而导致的安全隐患,虽然大多数人目前并不知道他们的数据被挖掘到何种程度。
Facebook 的剑桥分析公司Analytica 丑闻及Google在全网超过三分之二页面布局的网络追踪器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们使用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注意的几乎不可见的追踪工具,使你连接到一个网站时至少连接了 20 家不同的公司,就算清除了所有的cookies,也不在他们的话下。
即使有像苹果这样的数据隐私“卫士”,立法者也在采取行动制止猖獗的网络数据追踪和售卖,然而这些并不能根除数据隐私泄露问题。对众多的数据追踪者来说,这些都不构成威胁。
我们发现近年来,不断涌现了一些区块链项目,能够帮助用户进行数据隐私的保护。这些项目基于点对点的分布式账本,并采取了严格的加密技术,具有为洗钱者和网络黑客所喜闻乐见的匿名性。不过区块链目前阶段较弱的可扩展性和隐私机制的缺乏,导致它在隐私保护领域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
目前区块链上的信息都是可见的,然而信息的主人是不可见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若一个公钥的所有者被曝光之后,与之相关的所有其他交易易都会被曝光。渴望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未来,小编揣测,随着科技的发展,隐私保护可能以这样一种形式得以实现:用户能够决定哪些部分能够保留和对外,全网通过投票决定支持哪些可用作社会研究(数据分析等)、能够产生社会价值的部分共享,然而后者的作用将随着智能化而逐渐失去中心操控的必要性。
不过在短期内,我们还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投票,代码需要能够准确区分“保留”还是“对外”这两部分数据,并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这可能牵扯到哲学命题~另外,代码的运营主体也将是一个问题。虽然代码即法律,但是对团队代码的审计和社区智能监控系统,可能是生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区块链构建的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点对点的价值交易那么简单。简单却具有基础设施潜力的底层技术,能够产生颠覆传统价值体系和塑造全新网络规则的作用。
或许某一天我们会发现,2001年就拍摄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片尾里那种智能生物(或许是未来的机器人),无需凭借语言和可视的工具就能够进行高效沟通的场景就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