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过看到乐事薯片做活动~


之前提到我小时候生活的那条街,基本上全部都是做生意的,也差不多都是妇唱夫随,或者夫唱妇随,也有家里女人做生意,男人出外打工的。很少见有一方在家好吃懒做的,就连邻居们约牌局也是说的“穆桂英挂帅”,互相打趣,不亦乐乎。那个时候的夏天那么热,冬天那么冷,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生意。当时的格局还不是现在这样,现在感觉改得怪怪的,有些建筑和路都改了,而且还有很多人都去城市里奋斗了,“商业”都不齐全了。当然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还有商业街这样的叫法,现在想想可不就是一条商业街么!
当然现在的快递弥补了当时的个体户的买卖,一部手机基本上啥都可以买,现在只有卖菜的和副食的小卖部还在了。小卖部家不仅没有显示出颓势,反而子女们也投资开了新的小卖部,连小卖部的名字都是他们名字中各取的一个字。堵在以前宽阔的马路上,我是不太喜欢的了,但是我也不在那里生活了,所以也就无所谓了。对门那家卖早点的,因为家中的男人得了癌症去世了,所以过早的生意也就没有做了,这过早的生意也算是从爷爷辈传过来的,那热干面和馄饨、油条、面窝,估计是再也没有机会可以吃到了,所幸两个子女也都长大成人。
街上当然也有医生的个体户,这个女人家的男人因为去工地搬砖,大概是灰尘吸多了,也得了肺癌,去世了,我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腮腺炎,去他们诊所打吊瓶,那冰冷的液体通过胳膊传入全身,有时候她会给我一个暖水袋。我就躺在诊所的床上,度过了漫长的下午。而且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因为腮腺炎去打吊瓶,那个时候也没觉得生命会如此短暂,至少我十八岁之前这些事情都还没发生,再次听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是几年前了。这个女人的小儿子继承了他妈妈的“衣钵”,在市内一家医院当了医生,他妈妈也依然在街上行医。
街上对门的也有亲戚做生意的,女人守着生意,男人开三轮车送客挣点外快。一个阿姨当年是卖鞋卖衣服的,后来被亲朋带到武汉去做了钢材生意,前几年也据说挣了不少钱,在武汉买了好几套房子。另一个阿姨做和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相关的生意,偶见他们夫妻吵架、冷战的,但是隔一会为了生意、为了孩子,又和好如初了。还有一个伯伯家也是传承了“衣钵”,靠做面条养大了三个孩子,这门手艺是从二爷爷那里传承下来的,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继承?有可能会绝迹,但是我依然记得童年那挂满面条的架子,风吹过的时候,面条晃得像水波。
后来我十五岁去县城上高中,看到县城里通往我们高中的路上,有一个雕像,是花木兰骑着她的战马,凹出了拿破仑的架势。那个时候的女人们真的很像“花木兰”,顶起了半边天。这大概也是离婚率低的原因吧,我基本上没怎么听说有人离婚了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和我不太打听这些八卦有关系。和现在网络上动不动就“捞女”教母,男女对立,完全不一样。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的过日子,挣生活,简单而朴素。可现在的我们,可能就不会安于那样的日子了,我们心怀大海,牵挂远方,势要和天论高低。是时代的进步,让我们淡忘了那些简单的美好、滋生了超出本身能力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