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云在城市上空滞留了两天,天气预报里的大雨,暴雨终究没落下,不过,点点雨滴还是在清晨的上班途中把我淋湿了,中心城区不是太大的雨大多都结束在6点到7点之间,下雨天,果然地铁里比平时人流量大。
突然想起那些年“城市看海”的日子——突如其来的强降雨,雨水没过临街门店的台阶,公交被迫停运,私家车在积水路段熄火,行人纷纷踩着拖鞋淌水走在回家最后几百米的路上,......如今,恶劣天气预警成了生活里的寻常提醒,在手机弹窗短信里,在同事日常话题中,...。人们会默契地往冰箱里多屯几样菜,在包里装上雨具,甚至地铁里有了雨具借用服务,市政工作者更是为城市保驾护航,易积水路段的抽水泵始终待命,防汛沙袋码放在角落以备不时之需,一切已经成为常态。
有人说,这般严阵以待却等来一场“虚惊”,像精心准备了剧本却没等到主角。可仔细想想,那些被提前准备的口粮、更适合雨天出行的交通方案、随时启动的应急预案,不正是城市完善的见证吗?它藏在从“措手不及”到“从容应对”的转变里,藏在对“不确定”的预见里。
人们渐渐学会了与自然对话,懂得在未知里预见可行的方案;在风雨欲来时稳稳托住每一个寻常日子。雨或许会缺席,但准备本身,就是我们给生活的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