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看完去年的火紅影集「后翼棄兵」,也連讀了幾篇影評,覺得值得紀錄一下心得。劇情速度安排很剛好,雖然有影評覺得議題討論不夠深入,但我個人不喜歡太灑狗血,或是一直繞著一件事情打轉的感覺,議題能點到為止,讓觀眾可以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部分深入挖掘,還比較有趣,討論度說不定也比較高。
1.后翼棄兵,是指故意犧牲皇后邊的兵,換來空間和後期的優勢,整部影集也在重要的劇情轉折時這樣安排,在失去某人事物之後,反而有更好的收穫。例如開場片頭母親車禍去世,主角卻毫髮無傷;與孤兒院的師友分離,被小康家庭收養,展開她自己的人生;失去養母和恩師之後,得到一群互相支持的朋友;丟棄藥丸、菸、酒之後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其實我覺得整部劇,也是想要說主角的人生就像是在走一盤西洋棋。
2.背景是發生在1960-70年代,故事的原型是天才少年Bobby Fisher,以現代的角度撰寫的小說,將主角改為女性,藉此討論女性主義,加入黑人摯友,彰顯種族問題,都是種政治正確的安排,的確很多評論都是以這些角度討論問題。有評論還酸本劇主角的成功,也是透過許多男人的協助,我想說如果以生理性別區分,這世界只有男性和女性,請問女性由男性協助的問題在哪?
為什麼男性成功時,不會因為有女性的幫助而被討論呢?況且!主角的房子是自己買下、每局棋也是靠自己贏,最後一場戰役雖有隊友幫忙,關鍵時刻還是靠自己克服心魔,到底哪裡靠算是靠男性成功?
喔還有最愛是同志的安排,也可能是為了可以博取部份觀眾認同,我覺得這個設定很幽默。
3.母親之於主角,是很矛盾的心情,既思念又疑惑與抗拒,用來刻畫主角陷落的人生以及與之對抗的過程,吃藥、喝酒和抽菸、看電視,都可以視為主角想念母親時產生的行為。時不時想起母親的提醒,卻對這些提醒充滿疑問,面對受困、無法發揮所長的生母與養母,也一邊提醒自己不要變成像母親那樣被傳統禁錮的人。
結局時,主角沒有跟任何一位男/女性有穩定關係,也是很好的安排,不去探討是否要組織家庭才是幸福人生。
4.各種對手之於主角,強化對某種事物絕對的熱情之外,還要有想要贏的執著,才能練就頂尖人物。否則就是像其他人一樣選擇了別的可以維生或是高薪的工作。但這種想贏的執著,也忍不住為主角帶來,贏了之後要做什麼?雖然引起主角的疑慮,但是很明顯的目標還是要先贏,贏到世界冠軍後,主角更能自在的看待西洋棋,而樂在其中。主角雖說自己下棋靠直覺,我認為養成她直覺的,是她日以繼夜讀書與熟記許多策略而來,自己沒發現而已。